QPhome# 青浦之家论坛

QQ登录

只需一步,快速开始

261

积分

0

好友

44

主题
1
发表于 2008-1-19 22:58:39 | 查看: 1959| 回复: 1
广东粤曲概述





  广东粤,曲清新柔丽,是中国曲艺家族中的重要成员。它用广州方言演唱,流行于广东、广西、香港、澳门等广州方言区域,并流传到东南亚、北美等粤籍华侨及华人聚居的地区。







  粤曲源自粤剧清唱。约于清道光年间,有以清唱粤剧为业的八音班,他们用粤剧的剧本,用粤剧的曲调,用粤剧的“戏棚官话”分脚色演唱。以后又出现了穿街过巷卖唱的女盲艺人,被人们称作“瞽姬”、“师娘”。她们每人都要把握不同脚色的唱腔,一人演唱多个脚色,较之“八音班”在歌唱技艺方面有了新的发展。这种演唱盛行了60多年,在粤曲史上称为“师娘时期”。她们主要演唱的曲目有《百里奚会妻》、《黛玉葬花》、《弃楚归汉》等“八大名曲”。







  民国以后,在茶楼歌台上逐渐出现了明目女子演唱粤曲,人们呼她们为“女伶”。她们改“戏棚官话”为广州方言,改假嗓为真嗓,并划分为大喉、平喉(此为男角专用腔)、子喉(为女角专用腔)3种唱法,粤曲进入了鼎盛时期,史称“女伶时期”。







  近百年来,粤曲紧跟时代而发展,它善于吸收,能够兼融并蓄,不断丰富,不断创新,拓宽了唱腔音乐,如将粤剧的“梆、簧”,广东的曲艺龙舟、南音、粤讴、木鱼歌,乃至广东音乐(包括杂曲小调或器乐曲)均拿来填词演唱。伴奏除高胡、扬琴为主奏乐器外,还加入了萨克管、小提琴、电子琴等等。粤曲脱胎于粤剧,它和粤剧在唱腔音乐方面长期存在着互相吸收、互相融化、互相促进、共同发展的极为密切的关系,因而粤曲和粤剧至今仍基本唱着相同的腔调。











粤曲,是广府地区曲艺的代表,流行地区极广,凡粤方言区及有粤籍华侨聚居的世界各地,均有粤曲传唱。粤曲的崛起,是“半边天”(女性)的功劳。回顾粤曲的历史,可知“女伶”以粤曲唱红省港澳地区;一些不公开演出而以“艺术家”自诩的女性粤曲唱家(有人称她们为“交际花”)也起过一定的作用。



 













木鱼



要说最早记于古籍的广府曲艺人物,应数西汉孝惠帝时南海人张买(后被封南宫侯),他“侍游苑池,鼓棹为越讴,时切讽谏”(明欧大任:(百越先贤志》)。汉代以后历代古籍皆有零星记载广府的曲艺。



木鱼歌,简称木鱼,也称摸鱼歌、沐浴歌。始于唐代佛教变文、宝卷传唱与本地民歌的融合演变,形成于明末,是吟诵式曲艺,清代至民国初期流行于珠江三角洲一带。木鱼初为清唱,不用伴奏,腔调朴素简单,非凡受民间妇女喜爱,往往居家传唱、自娱自乐。后有失明艺人以唱木鱼为业,加上乐器伴奏,男的称“誓师”,女的称“瞽姬”;腔调有所变化,创出苦喉梅花腔,表达哀伤情感。常有妇女请他们回家演唱,中秋节时非凡好生意。由于木鱼受群众喜爱,木鱼歌书也大量流行,产生过一批有鲜明岭南俗文学特色并有较高艺术价值的作品。其中《花笺记)、<二荷花史)在国际文坛上亦有声名。如《花笺记)于1824年、1836年先后被英国、德国学者译为英文本、德文本在外国出版。还有《三国》、《好逑传》、《玉娇梨》、《平山冷燕》、《金簪记》、《西厢记》、《琵琶记》、《珊瑚扇金锁鸳鸯记》、《雁翎媒》等,也被称为木鱼书中的“才子书”。其他还有改编演义小说的、取材于社会生活的、反映民主革命的,揭露外国侵略者丑恶面目的,现今有记载的木鱼书目多达500种,四五千卷。早期作品《观音出世》、《观音十劝》等可见佛教变文、宝卷的路子,在民间流传广泛。清末民初,进步报刊常登宣传革命的木鱼作品,可见其为群众所喜闻乐见。



但“五四”新文化运动后,木鱼因腔调单调、少变化而落后于时代,创作、演唱木鱼的人渐少,后来木鱼只作为一种曲牌偶然出现于粤曲演唱之中。龙舟歌,简称龙舟。其来源,一说是民间变木鱼歌腔调而创,始于顺德龙江;一说源于端午赛龙舟时向龙王唱的颂词。形成于清乾隆年间,流行于珠江三角洲一带。职业艺人常手持一支上端架着木雕小龙舟的长棍作标识,胸前挂一副小锣小鼓,敲击节拍和唱,不用其他乐器伴奏。龙舟曲目有些以木鱼书改唱,有些是艺人自编自唱,内容广泛,也有编成曲本流传的。辛亥革命前后,革命党人编写“社会龙舟”、“政治龙舟”,成为宣传革命的文艺形式。后随着粤曲兴起,龙舟式微,仅作为粤曲中的曲牌偶然唱之。但解放前夕仍有知名艺人龙舟棋、龙舟德、龙舟宁、龙舟会等。那时的流散艺人随街卖唱,赚取微薄收入,境况堪怜。



 







南音



南音也是广府曲艺的一种,由文人在木鱼、龙舟基础上吸收南词、潮曲某些特点创作出来,形成于乾隆、嘉庆年间。起初并无专名,到道光初年,叶瑞伯名作<客途秋恨》(有人说此曲为谬莲仙作,误)流行于世,人们始称此调为南音。起初唱南音的多是自弹自唱的瞽师(失明男艺人),以椰胡或三弦、秦筝、扬琴等其中一种乐器伴奏。早期传唱于画舫、妓院中的南音,唱词:较典雅,曲调缠绵;流人民间的南音,颇具乡土气息,韵味浓郡,称为地水南音。南音腔调比木鱼、龙舟动听,有正线本腔、杨州腔(原名飏州腔)、乙反线梅花腔(苦喉)等几种,各种腔调有不同板面(序)、过门,并有慢板、中板、流水板、快板等板式。早期南音曲目出自水平较高的文人之手,追求词藻华丽,



有鲜明的艺术特色与一定的文学价值。如<客途秋恨)与<叹五更)被称为“南音双绝”。不少南音曲目来自木鱼书(有些加以改编)。清末民初,有《今梦曲)、<增刻今梦曲)两本南音专集传世。抗战胜利后,专门唱南音的艺人已很少,但南音作为曲牌,尚常见于粤剧的演唱中。历史上闻名的南音艺人有钟德、梁鸿、陈鉴等。



 







粤讴



粤讴,也是曾经广泛流行的广府曲艺品种,又名越讴、解心腔。是清代嘉庆年间岭南名士冯询、招子庸在木鱼、南音的基础上改变腔调创作出来的。冯询的作品没有流传下来,而招子庸编撰的《粤讴)一书,于道光八年(1828)出版,收入120首作品。此书流传颇广,粤讴亦因此得名,该书第一首作品名<解心事),故也称粤讴为“解心”或“解心腔”。粤讴初期多为画肪的歌妓所唱,自招子庸的<粤讴)面世后,迅速在广州方言区传唱。郑振铎在<中国俗文学史)中也说及此事。招子庸的<粤讴),不但在中国俗文学史上占有地位,还进入国际文坛。英国人金文泰把它译为英文,改名(广州情歌)出版,后葡萄牙人庇山也氏把它译为葡文出版。到1901年,署名香迷子编撰的<再粤讴)出版。从(粤讴)到<再粤讴)这段时间,粤讴内容多是身世感怀、男欢女爱,以及同情妓女、暴露妓女的悲惨生活之类的作品,未跳出个人的圈子。



到辛亥革命前后,不少具有民主革命思想的文化人介入粤讴创作,编撰出大量有反帝反封建思想内容的作品。在国共合作期间,报刊上亦常刊登介入社会、鞭挞丑恶的新粤讴作品。1923年,廖风舒署名珠海梦余生编撰的<新粤讴解心)出版,收有112首粤讴,多为歌颂民主革命、揭露社会丑恶之作。粤曲兴起之后,粤讴因腔调简单兼少变化,逐渐没人传唱,仅作为一种曲牌偶然出现于粤曲之中。不过,粤讴作为宣传革命的文艺武器,永远留于史册之中。1990年花城出版社出版的(多情曲)(李默、徐巍编笺),收入了清代至民国大革命时期粤讴作品158题、161篇。



 







粤曲



—说到广府曲艺流传最广、影响最大的品种,当然就是粤曲了。粤曲源于粤剧的声腔,它的兴盛亦与粤剧同步。粤曲班早期称为八音班,有8名乐工的称小八音班,24名乐工的称大八音班。以器乐演奏为主,兼唱外江班的西秦戏曲(人称西秦班),后来才逐渐演唱粤曲,流行于珠江三角洲一带。1862年至1917年,是粤曲发展历程中的“师娘”时期。“师娘”又称瞽姬,即女性失明艺人(俗称盲妹),自小由专门收养失明女孩传习粤曲弹唱技艺的“堂口”所培养。她们以自弹自唱形式应邀登门演唱或沿门卖唱为生。十八甫真光公司游乐场设歌坛时,“师娘”开始正式登台公开演唱。至民国初年,茶楼为吸引顾客,也开设歌坛。即在茶座前面台上设“一几两椅”,请“师娘”坐着演唱,伴奏的亦同坐。“师娘”时代的粤曲亦如粤剧一样唱戏棚官话,曲目多来自粤剧“班本”。后来粤剧改用粤语演唱,亦影响到粤曲界。1918年起,以粤语演唱的“女伶”(非失明女艺人)逐渐取代了“师娘”的地位,进入歌坛,改坐唱为站唱,也把师娘一人多角、一人多腔的套曲改变为唱单支粤曲。女伶把粤剧十大行当的腔口归并为大喉、干喉、子喉三大腔系,并竞唱新曲。由于以粤乐师傅伴奏,不少粤乐名家介入粤曲界,为女伶设计唱腔,引入西洋乐器伴奏,创作小曲等,使粤曲曲牌板式更为丰富,唱腔更加动听。20年代初,广州大小茶楼附设歌坛的很多,以九如、大三元、怡:膏、建南、一园、多如、咏觞、玉波这八家的上座率最高,歌坛布置也最华丽,故有“八大歌坛”之称。当时女伶的排期,由歌坛组织的把头把持,女伶的生恬亦颇艰辛。1918年至1938年的女伶时期,是粤曲史上的全盛时期,名伶常演唱于穗港澳三地。而香港粤曲的兴盛也不在广州之下,两地时有互捧名角之举,也促进了粤曲的发展。这段时间公开演出的的粤曲名家,有大喉唱家熊飞影,子喉唱家张琼仙、丽贞,平喉唱家小明星、徐柳仙、张月儿、张惠芳等。伴奏的名乐师有吕文成、尹自重、何大傻等。撰曲家有王心帆、吴一啸、曾浦生、陈冠卿、杨子静等。抗日战争时期,粤曲界亦演唱了不少抗战题材曲目,如小明星唱《恨锁五羊城》、《人类公敌》,徐柳仙唱《热血忠魂)、《血债何时了),张惠芳唱(杀敌慰芳魂)等。日军侵占广州期间.广州出现“音乐茶座”。这种茶座改革了原来的歌坛表演程式,女伶化装表演,并出现男伶,还有音乐演奏,令人耳目一新。到抗战胜利后,茶座在广州几乎全部代替了旧日的歌坛,使粤曲表演再次兴盛起来。但到1N7年末,因民国政府金融危机导致经济衰退,广州社会混乱,茶座因而衰落。粤曲到解放后才得以再度兴盛。



综观广府曲艺,木鱼、龙舟、粤讴、南音,均因其曲调不丰富,终不能单独广泛流传。而粤曲容纳了木鱼、龙舟、南音、粤讴,也溶进粤乐曲调,极盛时连流行曲曲调亦“拿来”使用。“海纳百川,有容乃大”,粤曲这一兼容性,使它形成曲调丰富、韵味悠长的特点,故凡说粤语之处皆有流传。在流传过程中,还出现不少爱好者相约聚会,以粤乐伴奏、放歌粤曲而自娱自乐的形式。这种形式俗称“私伙局”,30年代最盛时广州有过百个“私伙局”,其形式至今不衰。这是粤曲大众性的体现。因此在当代,粤曲在民间流传比粤剧更广,有更强的生命力。

















      


分享到: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
转发到微博

收藏回复 只看该作者 道具 举报

2
发表于 2008-1-19 22:58:39

[粤韵风华] 广东粤曲概述

嘿嘿,不懂这个啊,不过还是谢谢MM咯

回复 只看该作者 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注册

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