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在线时间
- 12 小时
- 信用度
- 4423
- 最后登录
- 2013-10-3
- 注册时间
- 2007-3-10
- 精华
- 0
- 阅读权限
- 100
- UID
- 24
|
1楼
发表于 2007-8-7 07:21:47
|
查看: 5113 |
回复: 6
“如果让你评选心目中的上海菜,你的首选是什么”?一次,在新闻晚报评选新上海菜的现场,主持人出了这样一道题目。两位上海餐饮业专家各自在手心悄悄写出答案,然后同时亮出,他们手心里的两个字不约而同是“泡饭”。这看起来有些出人意料,却在情理之中。除了外滩、东方明珠,许多外地人对于上海印象比较深刻的一点,就是上海人喜欢吃泡饭。
上海人早餐吃泡饭,据说传自于宁波人。泡饭的学名叫“水饭”。泡饭的历史远比上海的历史悠久,有人考证其最早可能诞生于五代。五代南唐刘崇远《金华子杂篇》有这样的文字:“郑渗姊谓弟曰:‘我未及餐,尔可且点心。’止于水饭数匙。”宋代,“泡饭”一名已正式面世,吴自牧《梦粱录》和周密专记杭州风物的武林旧事二书中,都曾出现过。
虽然历史久远,可是泡饭之所以出名,被全国人民所了解,还是得益于吃泡饭在上海成为了当地一种民俗。上海高楼林立、上海人衣着时尚,然而在吃方面却是软肋,许多外地人由此找到了心理上的平衡点。“我们这里再穷的人家,早饭也是在外面吃的。”谈及上海人吃泡饭,我们这里的本地市民往往禁不住有些鄙夷,谓之小气。作为上海过来的移民,我便常常辟谣说如今的上海人早就不吃泡饭了,不过这样的辟谣很不高明,容易被人抓住把柄,至少你们以前是“小气”的。
上海的经济状况一直好于全国平均水平,为什么上海人会显得比其他地方人“小气”呢?对此,我曾经百思不得其解,随着生活阅历加深,终于渐渐有些明白。上海人亲情交往相比其他地方显得简单,平日各自经营自己的小家,亲兄弟明算账,亲戚之间很少抱团互相提携。多了些西方人的“独立”意识,少了些国人流传了几千年的“亲亲”思想。这种背景下,上海人平日理财中的危机意识比较强,每月所得相当部分会存起来防病防灾。而我们这里的本地人消费就洒脱得多,敢于花掉收入的大部分,一旦出现生重病、子女缴学费等重大支出怎么办?亲戚之间互相扯借就可以暂时渡过难关。上海人往往觉得借钱是有些丢面子的,轻易不会开口,也不会轻易借钱给别人,而国内其他地方的人大多觉得亲友之间借钱是很平常的事情。
“你们过年别忘记每个长辈那里都去一下。”每年过年前,岳父都提醒我们,大概因为我是外来的,怕我忘记了本地民俗。可是算了算,两边姨、姑、叔、舅一级的就有十几、二十个,本地拜年对于礼品十分讲究,虽然收入比不了沿海,烟酒消费大有超越发达地区水平之势,这样一通拜年下来,一个人三分之一的年收入也许就泡汤了。
年初六,我在家里吃久违的泡饭,岳父来访,惊讶我们怎么吃得这么艰苦?“花钱不用太吝啬,现在亲戚之间的关系一直维持着,以后遇到什么难处,大家每人伸手拉一把,还能过不去吗……”岳父开导我们。
小小一碗泡饭,的确是一种可以代表上海文化的特色食品,它里面包含着许多复杂的经济、思想、文化信息,真要去悉心研究,也许可以写出几万字的论文。 |
|